close

參、與北魏政權緊密合作的西祖系

  《新唐書》,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中記載:

 (薛)永生齊,字夷甫,巴、蜀二郡太守,……二子:懿、始。懿字元伯,

  一名奉,北地太守,襲鄢陵侯。三子:恢、雕、興。恢一名開,河東太

      守,號「北祖」;雕號「南祖」;興,「西祖」。[1]

《魏書》,卷四十二〈薛辯傳〉也記載:

     其先自蜀徙於河東之汾陰,因家焉。祖陶,與薛祖、薛落等分

     統部眾,故世號三薛。[2]

由此得知,河東薛氏分成「北祖」、「南祖」與「西祖」三房,號稱三薛。其中,「北祖」的族人沒沒無聞,不見於史籍之中,「西祖」和「南祖」分別以不同的方式仕於北魏。以下先探討「西祖」系的薛辯、薛謹與薛洪祚等人與北魏政權的互動關係(西祖系家世表請參 表1)。

  1. 投靠東晉劉裕,後又降北魏的薛辯

    《北史》,卷三十六〈薛辯傳〉云:

    辯幼而爽,俶儻多大略,由是豪傑多歸慕之。(薛)強卒,復

    襲統其營。仕姚興,歷太子中庶子、河北太守。辯知姚氏運衰,

    遂棄歸家保鄉邑。及晉將劉裕平姚泓,即署相國掾。尋除平陽

    太守,委以北道鎮捍。[3]

    《魏書》,卷四十二〈薛辯傳〉記載:

    薛辯 ,字允白。其先自蜀徙於河東之汾陰,因家焉……(薛)

    強卒,辯復襲統其營,為(姚)興尚書郎、建威將軍、河北太

    守。辯稍驕傲,頗失民心。[4]

            從《北史》中的記載得知,薛辯知道姚秦氣數已盡,所以棄官回鄉。待東晉劉裕北伐消滅後秦進入關中後,薛辯率族人投降,接受其所授之官職。而從《魏書》記載中看出:薛辯統領三薛後,因驕傲而失去族人的擁戴。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三薛中的「北祖」與「南祖」退出了「西祖」系的統領。[5]

             待劉裕失敗退出關中後,薛辯又投靠新主人北魏。如《北史》,卷三十六〈薛辯傳〉記載:

    及晉將劉裕平姚泓,即署相國掾……及長安失守,辯遂歸魏。

    仍立功於河際,位平西將軍、東雍州刺史,賜爵汾陰侯。其年

    詣闕,明元深加器重,明年方得旋鎮。帝謂之曰:「朕委卿西

    蕃,志在關右,卿宜克終良算,與朕為長安主人。」辯既還任,

    務農教戰,恒以數千之眾,摧抗赫連氏。帝甚褒之。又除并州

    刺史,徵授大羽真。泰常七年,卒於官。帝以所圖未遂,深悼

    惜之。贈并、雍二州刺史。[6]

            從上文得知,北魏明元帝對薛辯大大封賞,甚至還說出:「與朕為長安主人」。北魏用人兼容並包,不念舊惡,任用石氏、苻氏的舊臣後裔,也接納姚氏、赫連氏、慕容氏和沮渠氏之舊臣。而薛辯就是姚秦的舊臣。[7]另外族氐族、丁零族等也來投靠。[8]此時的北魏還沒有統一北方,四周仍有別族建立的國家,如匈奴赫連氏的大夏國和盧水胡北涼等。北魏任用剛投靠的薛辯來抗擊赫連氏,頗有建功,所以明元帝再給他加官晉爵。泰常七年(422),薛辯死時,明元帝深表惋惜。可見,河東薛氏的「西祖」系一開始便深受北魏政權重用。

  2.  

    二、 戰功彪炳及重視文教的薛謹
           
    薛辯死後,其子薛謹成為「西祖」系的領導人。根據《北史》,卷三十六薛辯附謹傳〉的記載:「謹,字法順。容貌魁偉,高才博學。」;[9]《魏書》,卷四十二〈薛辯傳〉也記載:「頗覽史傳。[10]得知薛謹在學識上頗有成就,已經慢慢脫離薛氏原本的尚武氣息。

            薛謹一開始隨劉裕渡江,在南方任官。直到其父歸順北魏後,薛謹跟著北渡投魏。北魏授其河東太守,並承襲其父汾陰侯的爵位。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425),大夏國赫連勃勃死後一年,其子赫連昌為大夏國皇帝。太武帝趁赫連勃勃新死,於隔年(426)派大將奚斤率兵五萬,討伐赫連昌。薛謹與奚斤一起出征,攻克蒲坂,並奪得牛馬數十萬,徙一萬多名百姓。[11]薛謹因此得到平西將軍的職位。於太武帝延和三年(434),薛謹同南陽王奚眷討平作亂的山胡白龍,受封為涪陵郡公。延和四年(435)再平吐没骨。由此可知:薛氏投降北魏後,屢次建功,且戰功彪炳。

            薛謹不僅武功突出,在教化百姓上也大有作為。《北史》,卷三十六薛辯附謹傳〉記載:

    謹自郡遷州,威恩兼被,風化大行。時兵荒之後,儒雅道息,謹命立庠序,教以詩書,三農之暇,悉令受業,躬巡邑里,親加考試,河汾之地,儒道更興。[12]

    薛謹在農暇之餘,下令以詩書、儒道教化鄉里百姓,使河汾之地儒道盛行。如此大規模的教化行動,與十六國末期薛氏的舉止行為有很大的不同。過去的薛氏是以武功著稱,而如今居然開始注重文教,不僅薛謹一人學識不凡,還在鄉里教育百姓。從此看出薛氏「西祖」系已經慢慢從一個尚武家族走向詩書傳家的士族。

            但在太平真君五年(444),薛謹同太武帝北伐蠕蠕,[13]他因與中山王拓跋辰等八位將領延誤軍期,於當年二月在平城之南遭斬刑,年僅44歲。這對於薛氏「西祖」系而言,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14]

            政治勢力雖遭到打擊,但西祖系所居的汾陰西南(山西省萬榮縣)可得到黃河沿岸的水源。而該水富含氮磷鉀之成分,人們稱之為「瀵水」,它讓土壤更為肥沃,故該地農業非常發達。[15]因此除了政治實力外,薛氏在經濟上的力量也逐步加增。

  3.  

    三、趁勢而起的薛洪祚與薛胤

            薛謹遭北魏太武帝處死,西祖系的政治勢力深受打擊。可是薛謹的長子薛洪祚不報父仇,反而趁勢而起,很快又振興家業,政治勢力再度高漲。《北史》,卷三十六〈薛辯附拔傳〉記載:「沈毅有器識,弱冠,司徒崔浩見而奇之。[16]可見,他特異的氣質早已被崔浩所賞識。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北地盧水胡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縣西南)起事,率眾十餘萬人。關中的氐、羌、山胡等族均起而響應,連薛氏族人薛永宗也率三千餘家一起加入。[17]蓋吳軍勢浩大,一時震動關隴。次年,太武帝親自率軍迎擊,討伐叛軍。[18]

            蓋吳起事,薛永宗居然起兵響應,對西祖系來說,應是繼薛謹遭處斬後再一次的嚴重打擊。但太武帝命令薛洪祚「糾結宗、鄉,壁於河際,以斷二寇之往來之路。[19]此二寇就是薛永宗與蓋吳。薛洪祚並未袒護同族的薛永宗,反而協助北魏征討之。平定蓋吳之後,太武帝則揮軍攻打劉宋,並且以薛洪祚為都將,惜未成功。薛洪祚與太武帝的密切合作,使西祖系的政治地位不降反升。太武帝還親賜他一個新名字—「初古拔」,從此薛洪祚改名為薛初古拔。

            薛洪祚除了受皇帝賜名外,還當上了駙馬爺,娶西河長公主為妻。西祖系與北魏皇室結成親家,這項殊榮讓薛氏後人不斷歌頌。[20]

            薛洪祚的兒子薛胤承襲其父河東公的爵位,他的行事作風再次展現其家族的強硬性格。他肅清鄉里群盜,且手刃二十餘人,毫不手軟,讓人震懾,如《北史》,卷三十六〈薛辯附胤傳〉記載:

    郡帶山河,俗多盜賊。有韓、馬兩姓各二千餘家,恃強憑險,最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鄉閭。(薛)胤至郡,即收其姦魁二十餘人,一時戮之。於是羣盜懾氣,郡中清肅。[21]

    以河東另外兩個大族裴、柳為例,同樣是解決地方事務,裴氏處事寬厚,如《魏書》,卷六十九〈裴延俊附夙傳〉所記載:「(裴夙)河北太守,以忠恕接下,百姓感之[22]柳氏則辦事清明,如《魏書》,卷四十五〈柳崇傳〉云:「于時河東、河北二郡爭境,其間有鹽池之饒,虞鄉之便,守宰及民皆恐外割,公私朋競,紛囂台府,高祖(北魏孝文帝)乃遷(柳)崇檢斷,民官息訟。」[23]但薛氏卻是採取武力解決。從薛胤的行為來看:薛氏還是無法成為一流的士族。

  4.  

    四、政治勢力達於頂峰的薛聰與薛孝通

            薛氏西祖一房,薛洪祚雖然功績顯赫,但洪祚的三弟薛湖一房才真正是西祖系最顯赫的一支。薛湖是薛謹的第三子,又名為破胡,他的六個兒子中,以長子薛聰一門最鼎盛。從北魏孝文帝一直到唐中宗、睿宗時期,幾乎每一代都出現國內一流水平的人士。[24]以下將探討薛湖最著名的兒子薛聰與聰子薛孝通與北魏政權的關係。

  5.  

    (一)薛聰

          《北史》,卷三十六〈薛辯附聰傳〉對薛聰的記載:

    聰字延智。方正有理識,善自標致,不妄游處。雖在闇室,終日矜莊,見者莫不懍然加敬。博覽墳籍,精力過人,至於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詞辯占對,尤是所長。遭父憂,廬於墓側,哭泣之聲,酸感行路。友于篤睦,而家教甚嚴,諸弟雖昏宦,恒不免杖罰,對之肅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25]

    從以上的記載,明顯看出西祖系在獲取政治地位後,已越來越重視教育,所以薛聰可以「博覽墳籍」、「詞辯占對」。越來越重視文教,提升家族社會地位,也是其政治攀升的重要因素。[26]

            薛聰在北魏孝文帝朝內當官,不畏強權,數次與孝文帝爭辯,但仍受到重用。《資治通鑑》中很鮮明的道出孝文帝對薛聰的看法:「朕見薛聰,不能不憚,何況諸人也![27]所以薛聰官至直閣將軍,兼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甚至統管親衛禁兵。諸臣罷朝之後,薛聰陪在孝文帝身邊,與他談論時事,及批判施政得失,從白天談論到晚上。孝文帝想要再封薛聰官爵,但他退讓不受,所以孝文帝對他說:「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榮也。[28]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展開一連串漢化改革,其中有一項是「制定姓族」。它對河東薛氏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北魏政權為了拉攏漢人世家大族,並希望消除其與鮮卑貴族間的嫌隙,所以主張兩方通婚;另外也利用「制定姓族」的方法來保障漢人世家大族的權益。北魏藉著姓族的制定來強化門閥制度,並且嚴格要求吏部照著此標準來選拔人才。北朝的「以貴襲貴,以賤襲賤」的門閥體制,就在孝文帝的時候建立起來。[29]

            薛氏靠著與北魏政權密切合作,終於由尚武家族脫胎成士族。根據《北史》,卷三十六〈薛辯附聰傳〉記載:

    (孝文)帝曾與朝臣論海內姓地人物,戲謂(薛)聰曰:「世人謂卿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聰對曰:「臣遠祖廣德,世仕漢朝,時人呼為漢。臣九世祖永,隨劉備入蜀,時人呼為蜀。臣今事陛下,是虜非蜀也。」帝撫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復苦朕。」聰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監醉耳。」其見知如此。[30]

    《資治通鑑》中也有以上類似的記載,不過文中記載與孝文帝辯解的不是薛聰,而是薛宗起。[31]

            薛氏是來自外地的蜀族,但卻能列於漢人世族的名單之中,與河東的裴、柳二族同時成為關隴的世族,並順利進入上層社會的行列。這跟他們與北魏統治者交好和效力有很大的關係。

  6.  

    (二)薛孝通

            薛聰死後,其子薛孝通最為有名。南朝齊明帝的第六子蕭寶夤征討關中,曾邀請薛孝通效力於己,並將厚待之,但孝通拒之並歸返鄉里。後來,北海王元顥進入洛陽,家族中的薛脩義又聚眾反叛,還邀請薛孝通一起加入。孝通評估此次叛變不會有好成果,所以拒絕加入,反而與河東太守元襲一起固守鄉里。孝通的果斷與抉擇,使其家族得以全身而退。北魏隨後封賞孝通,賜爵汾陰侯。

            薛孝通此時在北魏朝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連北魏節閔帝登基帝位也是仰賴薛孝通的支援,如《北史》,卷三十六〈薛辯附孝通傳〉記載:

    (孝)莊帝既幽崩,元曄地又疏遠,更議主社稷。孝通以廣陵王恭,高祖猶子,又在茂親,夙有令望。不言多載,理必陽瘖。奉以為主,天人允。世隆等並以為疑。孝通密贊天光察之。廣陵王曰:「天何言哉?」於是定冊,即節閔帝也。以首創大議,拜銀青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封藍田縣子。[32]

    北魏末年,各地人民叛變,爾朱榮擁立北魏孝莊帝,掌握了朝中實權。爾後,榮鎮壓了各地叛軍。孝莊帝在洛陽佈置伏兵殺榮,榮子爾朱兆起兵報復,殺了孝莊帝,立節閔帝。[33]薛孝通助節閔帝登基,所以深受節閔帝器重,升遷他為中書郎。薛孝通與節閔帝可說是關係不凡,兩人經常一起飲酒作樂、以酒作詩,如《北史》,卷三十六〈薛辯附孝通傳〉云:

    孝通內典機密,外參朝政,軍國動靜,預以謀謨。加以汲引人物,知名之士,多見推薦。[34]

            到節閔帝時,北魏兵變四起,國家搖搖欲墜。高歡於河朔起兵,節閔帝派爾朱天光從關中討伐高歡。薛孝通以關中乃秦、漢時期的舊都,形勢險固,必須據守。經薛孝通與賀拔岳的推舉,決定讓宇文泰鎮守關中。薛孝通後來官至右丞相,宇文泰為左丞相,同鎮長安。不久,爾朱天光討伐高歡失敗,高歡進入洛陽,廢殺節閔帝。之後北魏就分裂成東、西兩魏,分別由高歡和宇文泰所把持。高歡擁立元善見繼位於鄴城,為東魏孝靜帝;宇文泰則在長安擁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帝。

            薛孝通則隨高歡入東魏,受到高歡的重用,授為中書侍郎。薛孝通與宇文泰交情匪淺,所以薛孝通死後,宇文泰追贈孝通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和青州刺史等官爵。高歡也同樣追贈其為鄭州刺史。

            薛孝通憑其家族的政治勢力,高歡、宇文泰都想拉攏他,不欲與其為敵。他不僅與宇文泰有深厚友誼,更受到高歡的重用,所以在北魏末年一時名重天下。[35]

      

            薛氏西祖系出仕北魏,從薛辯到薛孝通歷經五代,政治地位一直在攀升。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與政權密切合作。從以上個別人物的介紹,可以看出河東薛氏與北魏政權的關係頗為複雜。一開始薛謹因延誤軍期遭處斬,過沒多久,同族的薛永宗又引兵叛亂;到了北魏末年,蕭寶夤起兵叛魏,同族的薛脩義又跟著造反。以上種種,可得知:河東薛氏一直是個浮動因子,很容易跟著時局而倒戈。但北魏政權長期以來,忽略薛氏的反叛與抗爭,反而積極爭取其加入,給予高官厚祿等。這可能與北魏統治者看重河東地區,遂積極招納在該區域擁有社會、經濟、軍事力量的薛氏。另一方面,薛氏西祖系也藉其區域上的優勢,而化憂解難。首先是薛洪祚切斷薛永宗與蓋吳的聯繫,後來又有薛孝通拒絕薛脩義的攏絡,反而協助北魏固守鄉里。可見西祖系為了一族的發展,寧願背棄族人也要與北魏政府密切合作,乃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由於西祖系強烈支持北魏政權,家族的地位逐步提升。先是薛洪祚接受太武帝「初古拔」的賜名,然後更與北魏皇室結為親家,娶西河長公主為妻;再來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薛氏列入族姓,正式成為上層社會的一員。從十六國末期不被眾人看重的尚武蜀族,何以能被列為族姓,與漢人世家大族並列呢?北魏政權不外乎就是看重薛氏在河東的影響力。薛氏所在的河東是關隴地區的罩門,若據有河東,關隴手到擒來。還有,他們據有河東地區豐富的農業與鹽產資源,所以得到西祖系的協助,就能得到強大的軍事與經濟資源。因此在北魏分裂成東西兩魏時,西祖系成員的立場備受東、西魏關注。[36]

            從西祖系的例子,可以看出:當時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之間處境的不同。北方士族多為無法南渡,地位較低的士族,身處異族統治之下,既不能澄清驅攘,只有隱忍合作;但南方士族多是上流名族,早有名位,不須像北方士族一樣努力求生,所以採取消極的態度面對國家要務。北方士族為了存活,積極與胡人政權合作,因此得到重視與援用,成為北方政治之中心勢力,後為隋唐帝國的主要支柱。唐代士大夫多沿用北方士族,[37]河東薛氏就是李唐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38]

     

     


[1]同註11

[2]同註17

[3]同註21

[4]同註17

[5]劉淑芬,〈北魏時期的蜀薛〉,黄寬重、劉增貴主編 ,《家族與社會》,頁263。

[6]同註21

[7]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扎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351

[8]劉淑芬,〈北魏時期的蜀薛〉,黄寬重、劉增貴主編 ,《家族與社會》,頁261

[9]同註21

[10]同註17

[11]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頁305

[12]李延壽,《新校本北史》,1325

[13]蠕蠕,又稱柔然。根據《北史‧蠕蠕傳》的記載,蠕蠕與北魏拓跋氏應同為鮮卑族的支系。蠕蠕在西元四世紀末到六世紀中葉於今日的蒙古草原上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遊牧國家,他們是北魏王朝的強敵;參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頁652-654

[14]劉淑芬,〈北魏時期的蜀薛〉,黄寬重、劉增貴主編 ,《家族與社會》,頁264

[15]許蓉生、林成西,〈河東薛氏研究_兩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豪強的發展道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版)》,2511期(2004.11),頁302

[16]同註34

[17]根據劉淑芬女士的〈北魏時期的河東蜀薛〉,《家族與社會》,頁267得知:「河東薛永宗因為泰州刺史周觀失政的緣故,起兵造反。」;《資治通鑑》,卷124〈宋紀六〉,(文帝元嘉22-23年),頁3921記載:「魏主(太武帝)軍至東雍州,臨薛永宗壘……圍其壘。永宗出戰,大敗,與家人皆赴汾水死。」

[18]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頁388

[19]司馬光,《資治通鑑》,頁3915

[20]薛氏家族中,也有女子嫁給北魏的皇室成員。其中,兩位嫁給元氏的女子之墓誌銘中,都有提到其先祖初古拔尚西河長公主的事蹟。可見河東薛氏頗以其先祖和北魏皇室聯姻而自豪;參劉淑芬,〈北魏時期的蜀薛〉,黄寬重、劉增貴主編 ,《家族與社會》,頁272-273

[21]李延壽,《新校本北史》,頁1326

[22]魏收,《新校本魏書》,頁1530

[23]魏收,《新校本魏書》,頁1029

[24]許蓉生、林成西,〈河東薛氏研究_兩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豪強的發展道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版)》,303

[25]李延壽,《新校本北史》,1332

[26]同註37

[27]司馬光,《資治通鑑》,頁4390

[28]李延壽,《新校本北史》,1333

[29]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頁553

[30]同註50

[31]司馬光,《資治通鑑》,頁4395

[32]李延壽,《新校本北史》,1334

[33]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頁582-583

[34]李延壽,《新校本北史》,1335

[35]同註46

[36]根據毛漢光先生的文章〈北朝東西政權之河東爭霸戰〉,《中國古代政治史論》,頁132得知:「汾水黃河交會處,是當時雙方(東、西魏)必爭之地,這一帶河東薛氏的勢力很強,其歸屬何方影響政局甚大。」西祖系的主要領袖,如薛端、薛善都是傾向西魏,可是薛孝通反投入東魏。可見河東薛氏內部的意見並不合一。

[37]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頁227-229

[38]薛孝通之子薛道衡,是河東薛氏在北朝政治文化兩方面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由於其在經學上成就非凡,被尊稱為「關西孔子」。他歷任東魏、北齊、北周與隋四朝,官位均顯達,當時的名士大臣都爭相與之交往。道衡之子薛收更是李世民的十八學士之一,且屢建軍國大計。薛收早死,李世民深感傷痛。李世民即帝位後曾告訴房玄齡:「薛收若在,朕當以中書令處之。」;參許蓉生、林成西,〈河東薛氏研究_兩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豪強的發展道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版)》,3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n198611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