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看了一點譚寶信(Timothy Beardson)寫的書 --《跛腳的巨人:中國即將爆發的危機》的前言,裡面提到中國未來將面臨的種種挑戰,其中就提到「都市化」是造成中國人口下降最主要的原因。

 

中國大陸未來將面臨生育率大降的「人口危機」,其實就是台灣也非常熟悉的「少子化」問題。眾人都以為是大陸的「一胎化」政策造成中國大陸的人口下降,作者明白說到,其實在一胎化政策開始之前,中國婦女的生育率就開始下滑,所以中國人口危機的原因可能跟一胎化政策沒什麼關係,而是跟所有朝資本主義發展的國家一樣面臨的問題,那就是「都市化」。

 

「都市化」造成出生率驟降,人口銳減,這在南韓、日本、台灣、新加坡都一樣(如今中國大陸也是),而且問題不只在亞洲,在非洲也是如此。「都市化」儼然成為人口危機的大敵。

 

諷刺的是,「都市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必然的結果。資本主義興起之初,靠「圈地運動」獲得蓋工廠的土地,而被「圈走」土地的農民頓時失去所有的財產、家園,他們流離失所,無可奈何,只有進入「都市」的「工廠」裡面當「工人」,才能維持極微薄的生計。這就是「都市化」最初的狀況,而且「都市化」最初的過程甚至是相當粗暴的。十九世紀的英國政府與資本家沆瀣一氣,逼迫那些因「被圈地」而流離失所的農民進入工廠工作,不然就割掉他們的耳朵或是處死,農民們只有在「死」跟「進入工廠」兩個條件中做選擇,農民只有無奈進入工廠當工人。當時工廠的環境猶如監獄,每天被迫工作十六個小時以上,薪水極其微薄,工人們過著像犯人或奴隸的生活。這就是早期「都市化」的情形。

 

那現在的都市化又如何呢?就中國大陸而言,我覺得跟十九世紀相去不遠。現在大陸的「都市化」速度非常快速,數「億」名農民工必須離鄉背井,到東部的大城市(像廣州、深圳、上海等等)打工謀生,他們千里跋山涉水,離鄉背井來到大城市的工廠幹活,再將微薄的薪資寄回老家。對他們來說,這座金碧輝煌的大城市不屬於他們,不是他們的家,他們只是大城市中的「小螞蟻」,工廠裡的「小螺絲釘」。無數異鄉來到大城市讀大學的青年,面臨失業、貧窮的問題,他們沒臉回家鄉,只能卑微的住在地下室的出租套房,過著如「老鼠」般的生活。這就是大陸「都市化」的現況。

 

難道你以為這種狀況只在大陸有,台灣就沒有嗎?才怪!台灣是個朝資本主義發展的國家,「都市化」的問題從以前到現在,都一直在進行。羅大佑創作的歌曲 -- 《鹿港小鎮》的歌詞提到:「台北不是我的家」道盡多少來台北工作的遊子心聲,證明早在羅大佑那個年代,「都市化」就在台灣進行。無數中南部的年輕人湧入大都市台北工作,就是為了賺得自己的未來。

 

我是血統純正的「天龍人」,台北就是我的家,所以羅大佑的歌曲我不能明白,但對於無數中南部的年輕人來說,這可說是他們深刻體會的生活寫照。到現在,你聽到多少人為著房租困擾嗎?多少人為著台北市的高物價惱怒嗎?這是我們現在無數同學、同事的心聲,他們就是因為「都市化」,被迫從自己的家鄉來到台北打拼的人。因著年輕人出走大都市,老家只剩老人,因此「老年化」。

 

無數的異鄉人來到大都市這樣的水泥叢林裡面,舉目無親,在一幢幢冷冰冰的出租套房裡生活著。連都市本地人都深受其害,住在冷冰的公寓裡,即使住的地方相距不到一公尺,與鄰居幾乎不相往來。像我在台北住了二十幾年,從來都不知道鄰居的名字叫什麼,我也不太想知道他們叫什麼。可見大都市真的是人情淡薄(未必是冷漠,就是很淡)。

 

資本主義帶來「都市化」,「都市化」帶來人們的隔閡,並且帶來「少子化」的問題。所以「少子化」帶來的人口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必然的結果。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預測到了。

 

我現在可以理解教會裡為什麼有這麼多他鄉的教友。他們多數是隻身來台北就學或就業的人士,「孤獨」或許就是他們要面對的困境,而教會的「群體」生活剛好彌補了這些異鄉人的需求,所以眾多異鄉人進入了教會。

 

這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資本主義帶來的代價。有沒有什麼新的經濟體制能取代資本主義呢?似乎還沒有,所有政府只好不停的「改良」資本主義。如果馬克思再活久一點,說不定他能設計出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社會藍圖。

 

這本就是我剛提到的書,跛腳的巨人:中國即將爆發的危機》。

getImag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an19861129 的頭像
    pan19861129

    駕駕Mr.潘 發牢騷天地

    pan198611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